四川涪江流域本是唐宋时代主要产糖基地之一,《四川省志·轻工业志》记载,南宋时期遂宁一带已有糖坊300多个。到明清时期,四川的制糖情况,很少见有文字记载。
宋元之际双方数十万大军争战数十年,州县俱废,农田成为战场,地荒民散,农民流离或死亡,难有蔗糖生产。元军占领四川后,由于政治上的压迫和经济上的掠夺,蔗糖紧张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又发展起来,《天工开物》中有“今蜀中盛种”之说。但好景不长,明末清初又一次浩劫,战乱数十年,内江“人相食,百里无烟”。致使以种蔗制糖、早在历史上名冠全国的遂宁郡,糖业一蹶不振。明天启年间成书的《成都府志·食货志·物产》,对于内江、资县等地均无甘蔗的记载。康熙25年的《内江县志·风俗》:“土产无奇物,惟出绵布”。到清代,外省移民入蜀才又得到发展。
清乾隆年间张晋生等《四川通志》卷三八物产:成都府,蔗糖,《唐志》:成都府土贡。《元和志》:蜀州土贡沙糖。保宁府,石蜜,《唐志》:巴州贡。《寰宇记》:集州产蜜。直隶潼川州,蔗霜,遂宁出,宋时入贡。唐大历中,有僧跨一白驴,至伞子山下,结茅以居。环山之民素以植蔗凝糖为业。僧白驴颇食民蔗,民苦之,诣僧。僧曰:汝知蔗之为糖,而不知蔗之为霜,其利十倍。因示以法,遂成蔗霜,色如琥珀,称奇品。直隶资州,蔗餹,《寰宇记》:资州产甘蔗。直隶绵州,蔗糖,《唐志》:绵州土贡甘蔗,梓州贡蔗餹。《寰宇记》:梓州贡沙糖。
道光《仁寿县新志·土产志》:榨蔗的品种众多,“昆仑蔗产清江水上宝珠至积福场等处。荻蔗同西蔗,合邑皆产,以安下为最盛”。食糖、冰糖、蜜饯成为对外交换的重要商品,以“甜城”名誉中外。
康熙年间,四川糖业发展很快,民国《南溪县志》记载:“滨江两岸,土宜种蔗,熬炼成糖,运销各地,父老相传,明代无有,清初粤人迁来者众,始由故乡携种来蜀,百年递衍,遂为大宗。县中富室之户,多以制糖起家”。明代时南溪没有种蔗制糖,清初广东移民带来种蔗制糖的技术。四川蔗糖业在明代毁于战乱,清初得以恢复。
咸丰《简州志》卷十二:简州“沿江之民植蔗作糖,州人多以此致富”,所产的糖“其名甚多,《糖霜谱》不能尽纪”。明以前四川的糖业产地主要集中于涪江流域,宋元时以遂宁、绵阳沿涪江流域的县属为多,至康熙后,则以沱江流域为盛,以内江为中心,沱江流域的简阳、资阳、资中、富顺、泸县,至长江上游的宜宾、南溪均为四川重要的产糖地,居民多以种蔗为生。道光25年刊本《内江县志·土地物产》卷一载内江居民“沿江左右,自西而东,尤以艺蔗为务,平日聚夫力作,家辄数十百人”。
据内江甘蔗试验场1938年《沱江流城蔗糖业调查报告》,康熙十年福建汀州府商人名曾达一[1],作货郎走贩绕道来川,到内江时发现这儿的菊花也是在农历九月里开放,与他家乡的气候略同,他家乡福建又盛产甘蔗,于是动了种甘蔗的念头。他经商数年,积蓄了一些资财,便回家乡于康熙55年接来家眷及兄弟数人,将福建蔗种带来,在内江县龙门乡梁家坝定居下来种植甘蔗,开设糖房,开工于9月菊花开时。之所以内江蔗种由福建引来,主要是内江历史上发生过甘蔗绝种。
《大糖房》作者谢自生是谢家糖坊的后代,谢家糖房是曾家糖坊之外,最先开始制糖的作坊。谢自生说:“因为蔗农种植的甘蔗多,曾家糖坊收购不完,曾达一便将制糖手艺传授给了他的结拜兄弟谢之灏,也就是我的祖先”。曾家糖坊原本有“传媳不传女”的规定,后来制糖的人多了,个别老幺(即糖工)偷学了手艺,秘方也逐渐传出去了。鼎盛时期,内江共有三千多个糖坊漏棚,蔗农糖工几万人。沱江流域有“三里一糖坊,五里一漏棚”的说法[2]。
四川引种甘蔗和制糖应当有多源。民国《南溪县志·食货志》卷二:南溪县“清初粤人迁来者众,乃由故乡携种来蜀,百年递衍,遂为大宗”。曾达一可能不是最早的,但可能是最成功的。内江人都知道糖房起于梁家坝,曾氏以糖房成为内江巨室。有文字记载内江经营糖房的是白马庙钟氏,《钟氏族谱》记载其始祖钟荣普于乾隆年间由广东迁蜀,后开设糖房。钟荣普祖籍福建汀州,迁广东兴宁。乾隆19年率三子入川,又经数年,在茂市居住,开设糖房。
廖小锋《续修资中廖氏族谱》说,上杭廖兴潮八岁就学贸易,十九岁即乾隆四年,经营数载,积银四百两,尽数携归奉母,自是于闽于蜀往返矣。闽粤移民主要分布在内江和南溪,两地都是清中期主要产糖县,内江更是沱江流域产糖中心。
沱江东岩,毗邻遂宁,农业生态不适于种稻,却是甘蔗生产良好地区,甘蔗又从外地重新引进,是很自然的了。品种的引进是内江蔗糖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内江甘蔗,历经沧桑,演进退化,历史上福建引进过内江芦蔗,后经福建与竹蔗杂交栽培,不断选育,使之品种较四川优良。到清末民初,四川沱江流域,蔗种有芦蔗、小立叶、红蔗等,红蔗多供食用,小立叶所煮之糖清,远不及芦蔗所煮者光亮,且种植不易,故蔗地几乎全被芦蔗所占据。每亩收获量“平均产蔗约5000~7000斤,出糖约400斤~500斤,唯资阳与淮州(金堂属)每亩地出糖量较高,约有550斤净糖”[3]。清光绪以后,广东、福建等经济和交通发达地区,受洋糖冲击,糖业生产全面衰退。四川等边远地区却因偏居一隅,加之清末禁烟的刺激,糖业却呈现发展的趋势,四川许多县的糖业从光绪年间得到较快发展,“资州、沪州一带,蔗林翳郁,沿山皆是”[4]。糖捐糖税也是从光绪年间成为产糖县的重要财政来源。民国《遂宁县导志》卷《税则·糖税》:“光绪三十四年征收局奉文征税,每斤征钱四文,民国五年改为每糖一斤征银四星,令仍遵旧章收敬”。
[1] 关于曾达一是否引蔗入川,以及曾达一入川的时间,有不同看法。可参见内江文史资料选辑第55卷《内江糖业》——张光远
[2] 《甜城故事》第124页
[3] 赵国壮《日本调查资料中清末民初的中国砂糖业——以〈中国省别全志〉及〈领事报告资料〉为中心》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1期
[4] 见鲁子健编《清代四川财政史料》下册第6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