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糖与健康

更多
食糖与健康
位置:首页 > > 食糖与健康
【中国糖史】清代产糖地域(1)
发布时间:2022.03.16  来源:  作者:
  
清代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技术还是元明时的延续,即使西方的坚船利炮,对它的影响都不大。

清代植蔗技术没有大发展,只是《植物实名图考》引《番禺县志·物产》:“甘蔗,邑人种时,取蔗尾断取二三寸许,二月于吉贝中种之。拔吉贝时,蔗已长数尺。又至十月,取以榨汁,煮为糖”。
吉贝是梵文棉花的译音,在棉花地里套种甘蔗,也算一种新技术。


清代甘蔗的品种,比明代又增加了雪蔗、爪哇蔗、扶南蔗等几种。屈大均《广东新语·草语》卷二十七描述,蔗有四种:蔗之珍者,为“雪蔗”,又名“扶南蔗”。质脆、汁多、味醇,不可多得。常食用者为“白蔗”,食之可隔热尽除。紫色者为“昆仑蔗”,可食用,也可以作接骨夹板之用,故又名“药蔗”。其小而燥者,为“竹蔗”,又名“荻蔗”,可以大量种植。但因皮坚节短难以食用,惟以榨糖,故又名“糖蔗”。

清徐珂《清稗类钞·工艺类》第五册记载了糖稈:“出义乌城而西,至佛堂镇,迤逦三十里,弥望皆糖秆也。糖秆为甘蔗之别种,茎干较细,水分亦多,其所含糖分不及唐栖及广东之所产者。惟土人种作殊勤,四月下种,十月刈之,以菜饼为肥料。其地以溪流近旁为适,盖土多沙质,轻松柔软,地下茎易于发育也。刈时,妇孺均出,削其尖端及外包之叶,捆送于制糖之厂。厂屋极朴陋,且尘滓满地,不加洁除”。“器皆木造,以坚木制螺旋之二轴,外附以活动之木孔,糖秆自孔中入两轴之间,用两牛之力,旋转其轴,轴动则秆被压,糖汁下流,导之入沟,灌注于埋土之缸中,盛满入于尖底锅,煎熬成糖。糖色红褐,味亦不恶,土人常以杂物羼之。其煎锅不用平底,且深逾尺半,故蒸发较难。而灶又劣,旁无烟囱,以至炭养气不能排出,旋绕锅底,而徒耗燃料也”。


明代产糖区主要集中在福建交通便利的泉、漳二府、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天工开物》说,甘蔗产繁闽广间,他方合并得其十一。

清代台湾、四川发展成为重要产糖区,江西、广西、云南也相继发展。

清中期,形成了广东以潮汕地区、台湾以彰化地区为中心的新糖区。清金烈《广州府志·物产志》:“按粤东蔗糖行四方,始于闽人,今则利浮于闽矣”。广东超过了福建,与台湾成为清中期最发达的产糖区。

闽粤台三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贸易交通条件,无论海运还是河运都四通八达,与江南、华北、两湖以及海外都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关系,各地消费的蔗糖由闽粤供应,还远销海内外,台湾产糖一开始就是对外销售,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了闽粤地区糖业的发展。

四川形成了沱江流域,江西形成赣南山区的产糖区。蔗糖的生产与闽粤移民息息相关,四川因移民恢复了种蔗制糖的传统,江西大部分地区的制糖开始于闽粤移民的迁入。广西和云南产糖区域也有所拓展,延续从古以来种蔗制糖的传统,但在清初的发展并不显著,规模同闽、粤无法相比。

清末民初,随着洋糖大量的输入,迅速挤占了国内土糖市场,本地糖的主要市场——上海和天津皆被外糖所控制。原本以出口为依托的沿海产糖区受到严重冲击,呈现衰落之势。全国蔗糖业的分布发生新变化,闽粤台地区的优势不再,福建尤为突出,“农民将前种甘蔗之田亩,今乃改栽罂粟,缘经营药土得利较捷”[1]。宣统年间陈伯陶《东莞县志·物产上》卷一三:“缘邑人榨蔗为糖,其制法旧胜于他县,故获厚利而种植多。近因外洋以萝菔制糖,搀入内地,邑之糖业渐衰矣”,多地“蔗田改桔圃”。


而四川因地处内陆,受洋糖影响相对较小,沱江水系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蔗糖贸易网,内江成为重要的产糖基地和集散中心,产品销四川两湖及周边地区,四川凭借历史机遇成为了产糖第一的大省

清末民初,江西糖业受洋糖冲击亦相对较小,甘蔗种植地域除赣南外,还向赣东抚州一带发展,江西的地位有所提高。广西、云南也大体上保持着发展的态势。
 
清代甘蔗制糖的地域分布大体如下:
福建:福州府、兴化府、泉州府、漳州府、建宁府、邵武府、汀州府、福宁府、永春州,台湾。
广东:东莞、番禺、增城、南海、广州、潮州、肇庆、佛山。
浙江:杭州府、宁波府、绍兴府、金华府、台州府、赤城、西安县、龙游、严州府、龙泉县。
四川:成都府、潼川州遂宁县、资州、绵州、保宁府。
江西:庐陵、广信府、饶州府、南安府、赣州府。
云南:临安府。
广西:浔州府
河南:汝南、郾城、许昌
还有江苏、湖北、湖南、安的一些地方等等。
虽然种植地域很广,但要注意,正如吴其濬《植物实名图考》所说:
“但闽粤植于弃地,中原植于良田,红蓝遍畦。昔贤所唏弃本逐末,开其源尤当节其流也”。
大概因为南方气候湿润,宜于甘蔗生长,在弃地也能生长。北方干燥,不植于良田不能灌溉,难以生长。
 



[1]胡刚《20世纪初闽南蔗糖业的衰落及其原因》载《厦门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声明: 本网信息仅供参考,不得私自用于商业用途。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站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非原创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电话:010-58568984、58568979  传真:010-58568974
E-mail:csa@chinasugar.org.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6号恒华国际商务中心C座1801-1805
华体会官方网站|协会章程|入会申请|数据报送
华体会网页入口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0888号-3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