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更多
政策法规
【地方政策】广西糖业二次创业总体方案(2015-2020年)
发布时间:2016.03.0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糖业二次创业总体方案(2015―2020 年)的通知
(桂政办发〔2015〕12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西糖业二次创业总体方案(2015―2020 年)》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食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多年来,我区充分利用区位、资源、政策优势,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全力推动糖业快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原料蔗和蔗糖生产省份,糖料蔗种植面积、原料蔗和食糖产量均超全国总量的60%,为保障全国食糖供给安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由于种植集约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等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导致制糖成本高、缺乏竞争力,在当前国际贸易背景下,广西糖业受到很大冲击,影响了产业稳定发展。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谋求广西糖业新发展,推动糖业转型升级,实现降成本、增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已成燃眉之急,必须实施糖业二次创业,从甘蔗种植到制糖生产和市场管控,从管理体制到运行机制,从制度、法规保障到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创新。为全力推动我区糖业二次创业,实现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我区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桂政发〔2013〕36 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基本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策引导,有序推进蔗区管理体制和糖业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保稳定、促发展、强产业为目标,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巩固我区糖业基础;以全区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以下简称“双高”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提升糖料蔗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以下简称四化)水平,降低糖料蔗生产成本,提高蔗农收入;以甘蔗多样性产业为抓手,加快发展甘蔗非糖产品,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以资本为纽带,推动企业战略重组,提升企业竞争力;以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为方向,推动糖业“二步法”生产,提升市场调控能力,提高我区糖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总体目标。
有序推进蔗区管理制度和糖业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蔗区建设与管理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基本理顺,糖料蔗种植、食糖生产与市场管理统一到自治区糖业发展主管部门。经过5 年左右的努力,力争在糖料蔗种植、工业生产、市场管控三大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如下目标:全区500 万亩“双高”基地基本建成,糖料蔗生产成本与食糖出口大国差距大幅缩小;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快速提升,收获环节机械化率 16%以上,其中“双高”基地50%以上;实现原糖生产与精炼糖生产逐步分离,原糖产量占广西总产糖量的30%以上,制糖企业专业化分工生产格局初步形成;甘蔗多样性产业发展初显成效,非糖产品年消耗甘蔗能力1000 万吨以上、产值100 亿元以上,朗姆酒、生物化工产品、蔗汁饮品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八大制糖企业集团(广西洋浦南华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广西东糖投资有限公司、广西农垦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英联糖业集团、广西永鑫华糖集团有限公司)合计产糖量占全区总量比例提高到90%以上;全国最大的食糖批发市场广西糖网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食糖现货网上单边交收量提高到35%以上;初步建成糖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二、二次创业方向与内容
       (一)糖料蔗种植业二次创业。
按照“高产、高糖、高效、集约、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重点推进我区四化“双高”基地建设。利用5 年左右时间,在全区建设 500 万亩“双高”基地,确保平均亩产6 吨以上、蔗糖分14%以上。其中,连片300亩以上、坡度6 度以下、良种率100%、水利条件与设施优越的优势蔗区力争平均亩产8 吨以上、蔗糖分15%左右。糖料蔗种植业二次创业主要按照国家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和自治区“双高”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抓好落实。
       (二)推进制糖生产专业化分工。
结合我区500万亩“双高”基地建设布局,在南宁、崇左、来宾、柳州、百色、河池等市糖料蔗种植优势区域,推进原糖、精炼糖生产和综合利用专业化,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实施制糖“二步法”生产工艺改造,逐步实现原糖生产与精炼糖生产分离;引导制糖企业联合建设大型精炼糖项目,增强我区食糖调控能力;积极构建我区制糖生产专业化分工格局。
       (三)推动企业战略重组。
坚持市场原则,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完善财税政策激励,加快推进制糖企业战略重组。重点支持实力雄厚、技术装备先进、管理水平好的区内八大制糖企业集团,以及国内外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其他企业集团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兼并重组我区制糖企业,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进一步提高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引导企业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我区糖业国际合作,重点在食糖精深加工、技术合作与市场开发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同时,支持制糖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筹集发展资金。
       (四)加快糖业循环经济发展。
一是拓展循环经济与综合利用新领域。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蔗渣利用,除继续推进蔗渣生物质发电外,重点探索生产糠醛、木糖、木糖醇、阿拉伯糖等高附加值产品;糖蜜利用,以酒精为基础,深入开发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滤泥利用,着重加强滤泥环保处理,实现肥料还田。二是提高蔗叶、蔗梢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推进以养牛业为纽带,食用菌、乳品、肉品加工、饲料加工等多个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五)适应“双高”基地建设开展技术改造。
以制糖企业为龙头,实现合理机械化生产为目标,开展机收压榨一体化项目试点。在一体化种植、中耕培土、收获、装载、运输等环节实施机械化作业。对试点企业压榨槽进行技术改造,使其适应切段式机收甘蔗的入榨要求。重点对糖厂装卸平台、压榨输蔗槽、撕解机等实施技术改造,增加机收糖料蔗含杂物清洗工艺和设备。优先抓好农垦金光糖厂、崇左东门南华糖厂、来宾东糖迁江糖厂等企业压榨槽改造试点项目建设,及时总结推广。
       (六)推进甘蔗多样性产业发展。
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推进甘蔗多样性产品研发和生产。探索甘蔗多样性产业发展新途径,引导甘蔗转向生产其他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拓宽产业带、延伸产业链,按市场需求实现甘蔗制糖和相关高附加值产品可调可控的产业技术格局。一是发展生物化工产业,包括醇及醇的衍生物:乙醇、丁醇、丙二酮等;有机酸及其衍生物:苹果酸、L―乳酸等;酯类及衍生物:乙酸乙酯等;高分子化合物及其他生物基化学品:聚氯乙烯、聚乙烯醇、高分子材料、黄原胶、凝胶等。二是发展食品工业,包括功能性糖:低聚果糖,异麦芽酮糖及异麦芽酮糖醇等;酒类:朗姆酒、果酒等;饮料:蔗汁浓缩液、蔗汁饮料等;食品添加剂:焦糖色素、酵母提取物等。三是发展发酵工业:氨基酸产业(赖氨酸、谷氨酸),多糖产业(黄原胶、凝胶多糖)等。
       (七)建设糖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一是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甘蔗农业生产现代化。在选种、育种和推广,以及蔗地种植管理、机械化、病虫害防治、运输车辆识别、糖分测定等方面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甘蔗种植、砍运、收购和运输模式,切实打造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信息服务平台,降低糖业“第一车间”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二是利用互联网推动信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探索运用云计算或云服务模式对糖业农、工、商等大数据进行处理,在制糖行业全链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服务糖业一体化发展。
       (八)加强食糖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构建我区与国内大型商品交易所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食糖期货市场发展协作、信息交流等机制,实现合作共赢;完善食糖网上现货交易规则,规避市场风险,引导和规范现货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加强我区网上现货市场与国内期货市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多层次的食糖网上交易市场体系,降低制糖企业交易成本,促进食糖网上交易平台繁荣和稳定发展。
       (九)支持企业开展套期保值和期货金融业务。
支持企业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食糖套期保值业务,规避市场风险,锁定产品利润。支持企业加强与期货公司合作,充分利用期货公司金融期货经纪功能,为制糖企业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融资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企业融资能力。研究组建广西期货公司,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三、项目策划与布局
       在甘蔗种植、加工制造与综合利用、市场与服务体系三大板块,谋划布局103 个项目,概算总投资约470 亿元(详见附件1)。项目主要涉及“双高”基地建设、甘蔗种管收机械研发生产及应用、甘蔗多样性产业、循环经济与综合利用、生产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原糖生产、精炼糖、食糖深加工、市场与服务体系等领域。
       (一)甘蔗种植板块项目与布局。
在崇左、来宾、南宁、柳州等食糖主产市,通过制糖企业大力参与,采取企业自营、糖―蔗一体化、公司+农户、合作社、专业户等模式,推动500 万亩“双高”基地建设。突出制糖企业及科研院所的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建设一批“双高”基地项目和糖料蔗良种育繁推广项目,总投资约80 亿元。
       (二)加工制造与综合利用板块项目与布局。
――甘蔗种管收机械研发生产及应用。重点在南宁、柳州、钦州、崇左、来宾等市布局16 个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种植、管护、收获、运输、清洗机械及机械转运车辆等项目。实施一批甘蔗机械化收获―压榨一体化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约37 亿元。
――甘蔗多样性产业。甘蔗酒项目:在来宾市布局1 个朗姆酒项目和2 个甘蔗低度酒项目,形成10 万吨/年朗姆酒(甘蔗低度酒)生产能力;在防城港市布局 1 个5 万吨/年朗姆酒项目。生物化工项目:在河池市布局20 万吨/年聚乙烯醇项目;在贵港市布局3万吨/年焦糖色素项目;在崇左市布局10 万吨/年谷氨酸、2 万吨/年黄原胶、10 万吨/年乙醇、10 万吨/年L―乳酸项目各1 个;在南宁市布局10 万吨/年L―乳酸项目。蔗汁饮料项目:在北海市布局2 个甘蔗浓缩汁项目,形成8 万吨/年浓缩汁生产能力,配套建设1 个30 万吨/年蔗汁饮料项目;在钦州市布局20 万吨/年蔗汁饮料项目;在崇左市布局5万吨/年甘蔗醋项目。各类项目总投资约139 亿元。
――循环经济与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与综合利用布局项目共21 个,主要包括崇左中粮生物科技产业园及各食糖主产市县蔗渣浆纸及纸制品、活性酵母、乙烯、生物肥、酒精、生物质(蔗渣)发电、饲料等产品领域,总投资约90 亿元。
――生产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在柳州、南宁、桂林等市布局11 个制糖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装备项目,主要包括制糖生产过程智能化、自动化机械控制装备及包装、码垛、装车、卸车机器人。在糖厂开展应用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装备技术改造,提升生产过程控制水平和效益。总投资约18 亿元。
――原糖生产。在桂南主产区和桂西潜力区布局9 个原糖生产项目,形成270 万吨/年原糖生产能力,总投资约17 亿元。
――精炼糖生产。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桂中经济区和西江―珠江经济带(广西)投资约33 亿元,布局若干个大型精炼糖项目,新增220 万吨/年精炼糖生产能力,形成350 万吨/年精炼糖生产能力。
――食糖深加工。在崇左市布局2 个食糖深加工项目,在桂林市、柳州市、南宁市、来宾市各布局1 个食糖深加工项目,形成糖果15 万吨/年、巧克力5 万吨/年、异麦芽酮糖7 万吨/年生产能力。总投资约48 亿元。
       (三)市场与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与布局。
       重点在南宁、柳州等中心城市和崇左、来宾两大食糖主产区布局8 个项目,涉及期现货市场服务平台、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机收社会化服务组织等领域,总投资约6亿元。
四、政策措施
        (一)推动蔗区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坚持糖料蔗划区管理制度和蔗区秩序属地管理原则,在此基础上,推动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实施制糖企业蔗区面积增减与“双高”基地建设挂钩试点。支持完成“双高”基地建设任务的试点制糖企业到完不成建设任务的相邻企业蔗区开展“双高”基地建设,建成后的糖料蔗基地归建设企业所有。二是开展糖―蔗一体化经营试点,支持基础好、积极性高的制糖企业到周边没有制糖企业的县(市、区)发展蔗区或实行订单式糖料蔗种植。三是探索推行糖料蔗按质论价,促进高产高糖品种的推广应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四是支持发展甘蔗多样性产业的非糖企业建立原料基地,保障原料供应。
       (二)推进行业管理体制改革。
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整合糖业管理职能,将糖业发展与管理职能统一到自治区糖业发展主管部门,强化其在统筹全区糖业发展中的牵头协调职能。各主产糖市、县(市、区)参照自治区模式,理顺糖业发展行政管理体制。全区上下加快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糖业管理职能体系,提高行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三)加快糖业立法。
借鉴世界主产糖国立法保护其国内食糖产业,避免国际糖价剧烈波动影响国内生产与消费,保护制糖企业和农民利益的做法,加快推进我区糖业立法。通过立法,明确蔗区划分、糖料蔗定价机制及联动办法、行业管理等体制,明确政府、制糖企业、糖料生产者等各方的权力义务和法律责任,规范育种、种植、收购、生产、运输、经营、储备等行为,实现依法治糖。
       (四)完善糖―蔗价格联动机制。
保持糖料蔗收购政策连续性,兼顾蔗农和制糖企业双方利益,综合考虑蔗农种蔗成本收益情况、制糖企业成本效益、国内外食糖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市场价格走势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糖料蔗首付价、对应联动食糖基准价、联动系数。
       (五)实施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政策。

       加快推进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工作,自治区给予财政等资金支持,同时争取国家对此项工作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鼓励和引导更多蔗农和制糖企业参加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
       (六)不断完善食糖临时储存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制糖企业代储制度改革政策,不断完善我区食糖储存机制。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不再作为食糖储存主体,改为制糖企业临时储存、财政贴息的方式。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榨季生产和食糖市场供求情况,择机启动制糖企业食糖工业临时储存,财政按银行基准利率给予贴息支持。临时储存政策重点向大型骨干制糖企业集团和实行“二步法”改造的企业倾斜。
       (七)完善二次创业激励机制。
       对实施兼并重组的企业,各级政府在蔗区规划和调整上向兼并重组的企业倾斜,优先支持其“双高”基地项目建设。对资金链断裂、待重组的制糖企业,为保证甘蔗能进厂入榨,允许对其实行1 年的托管封闭运行。对发展循环经济和甘蔗多样性产业的企业,在项目审批备案、土地供给、环境容量调整、专项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八)设立政府糖业投资引导基金。
       自治区设立政府糖业投资引导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企业联合重组、技术改造、甘蔗多样性产业、循环经济与综合利用、“双高”基地建设和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信息化服务平台、良种繁育和推广等项目的投入和使用。资金来源:一是自治区财政和产糖市县财政安排;二是广西糖业协会采取自愿的方式向会员单位筹集。糖业投资引导基金实行专项管理。
       (九)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一是继续争取国家在广西实施糖料蔗目标价格管理和蔗农临时价格补贴政策,稳定糖业发展基础。二是争取国家调整糖业发展布局规划,将广西定位为全国最重要的甘蔗制糖生产基地和原糖加工基地,实现食糖按需持续生产,延长重点制糖企业生产周期,促进国内食糖收储由成品糖转向原糖,降低收储成本,更有效防范市场风险。
五、实施步骤与主要工作分工
       (一)实施步骤。
       按照“稳步推进、有序开展,成熟行先、逐步实施”的原则,推动我区糖业二次创业各项工作的开展。总体按如下三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2015 年):宣传发动,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宣传报道糖业二次创业总体目标、政策措施等。
       第二阶段(2016―2018 年):取得阶段性成果。
       1.“双高”基地建设完成总任务的70%以上;
       2.企业战略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八大制糖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85%以上;
       3.适应“双高”基地建设的企业技术改造完成任务的80%以上;
       4.糖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在农、工、商三大领域广泛运用;
       5.广西期货公司组建并运营;
       6.2016年底前糖业管理体制改革完成;
       7.加快《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管理条例》立法进程,力争2017年完成调研起草,2018 年上半年颁布实施;
       8.完善食糖临时储存机制;
       9.2017年完成政府糖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设立并运作。
       第三阶段(2018―2020 年):主要任务全部完成,目标基本实现。
        (二)主要工作分工。
       主要工作按照职能分工,指定牵头单位,相关单位配合,联合推进(详见附件2)。
六、加强组织领导
       (一)做好指导协调。
       各食糖产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增强抓好糖业发展,保障食糖安全,促进我区“两个建成”目标实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糖业发展放在本地区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统筹解决我区糖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明确职责分工。
       各食糖产区政府、自治区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区糖业发展“一盘棋”意识,通力合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充分认识广西糖业二次创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本单位在糖业二次创业中担负的责任,健全工作制度,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自治区糖业主管部门要对落实本方案的情况加强指导协调,强化监督检查并做好跟踪分析,重大情况和问题及时向自治区人民政府请示报告。
       (三)营造糖业二次创业良好社会氛围。
       各食糖产区政府、自治区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好各类传播媒体,大力宣传我区糖业二次创业先进典型,在主流媒体开辟专栏深入报道,引导糖料蔗产区广大蔗农及制糖企业积极参与,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营造重视和促进糖业二次创业的良好氛围。

 

声明: 本网信息仅供参考,不得私自用于商业用途。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站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非原创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电话:010-58568984、58568979  传真:010-58568974
E-mail:csa@chinasugar.org.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6号恒华国际商务中心C座1801-1805
华体会官方网站|协会章程|入会申请|数据报送
华体会网页入口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0888号-3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